我们与父母三代同堂生活了40年,去年他们相继在近百岁高龄安然离世。四个孩子早已离巢,我们以为终于恢复二人世界了,没想到大儿子和媳妇因工作与未来育儿的考虑,决定搬回来。
浪漫及疯狂的抉择
回想父母退休前,母亲问我们三兄妹,将来他们该住哪里?我和两个妹妹都已成家而且不在他们身边。我当时向妻子提议:「既然我爸妈开始规划退休生活,与其搬到我们附近,不如我们找一间更大的房子,一起住吧?妈妈也可以帮忙照顾两个女儿。」那时我们刚得知怀了双胞胎男孩。
对我而言,我心中一直梦想给孩子们我认为最棒的礼物,就是如同童谣唱的「摇呀摇,摇着小船到外婆家」。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在外婆家的后院抓蟋蟀、爬树,品尝教会弟兄姊妹送来的各种美食。
「好啊!」妻子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或许她心里也渴望有亲人能帮忙分担照顾四个孩子的重任。妻子从小的成长环境中,并没有接触过婆媳间的负面故事或偏见。
我提醒:「等等!等等!万一我们相处不来怎么办?若婆媳之间有摩擦,我们必须同心面对。」「但你一定要对这个决定感到安心,绝不能勉强。我会尽全力站在你的立场思考,无论是空间安排、私密与公共界限,或是可能出现的误会,都需要事先规划好。」
多代同堂的决定其实很像婚姻本身,是关于共同生活的盟约。无论家庭结构有怎么复杂,最核心的焦点依然要回到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那年头只有微薄薪水,却给我们最好的养育。自我们同住后,不论是买菜、去餐厅,都是我们付钱。开始时,父母坚持要分担费用,我们回应:「退休金养老金你们自己留着用。」
我们全家老幼经常一起旅行度假,当我们住阳台房时,他们也住同等级的套房。既然选择一起生活,就要让所有人都享受同等的生活质量。当他们的失智症渐重时,我们依旧带他们出游,安排合适的住宿。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是珍贵又充满恩典。
西方俗语说厨房里只能有一个女人。感恩我们家的厨房从来不是战场。妻子在原生家庭八个孩子中排行最小,从没机会学习烹饪;三代同堂后,妻子就把厨房让给婆婆。这些年来,母亲也高高兴兴地安排全家大小的晚餐。妻子则负责清洁,我们也总是满心感谢。最可贵的是婆婆从未批评媳妇不会做饭,反而称赞她「很会帮忙」。
在有两个女人共享厨房的情况下,男人更需要承担家务责任。我学会了在厨房和客厅之间穿梭,学会观察每个人的需要,学会在必要时充当调解者。
三代同堂的难题
祖父母理所当然地疼爱长孙女,因为她甜美又聪明;双胞胎男孩也很受宠爱。问题是二女外貌和个性上,祖母总是挑她的毛病,两人常有冲突。
我们是怎么应对的呢?有时只能选择忽略她们的争执,有时则会让她们暂时分开,彼此冷静一下。
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每当火药味渐浓,妻子就会悄悄在桌下踢我一脚,提醒我该出面扮演「坏儿子」的角色,为孩子们守护界线。
「妈!拜托……好了……够了……」这些话只能由我来说,妻子从来不与母亲正面冲突。
女儿童年时最常抱怨:「为什么祖母总是挑剔我?」
我耐心解释:「祖母只是从你身上看到了自己,试图修正她年轻时的缺点。」说这话的当下,我完全没料到不久的将来,母亲和我这女儿竟会成为最好的朋友!她们发现自己拥有相同的叛逆因子,反而更能互相理解。
第一次的「三代同堂」生活教会了我们:耐心——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实时解决。
智慧——明白何时开口,何时沉默。
爱心——即使在冲突中,也记住彼此是家人。每个磨合都成为成长的契机,每次和解都深化了理解,更宝贵的是,媳妇也能像亲生女儿般贴心!
如今,在迎接儿子媳妇与新生儿的日子里,我们已有了40年经验,更成熟更有准备,我们不把挑战视为重担,而是祝福。最重要的是我们相信、也经历了以基督的心为心时,一切的关系问题都能在爱中得到解决。婆媳关系不再是负担,而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祝福。同时,赢得媳妇的心,也赢得亲近儿孙的钥匙。
衷心期待的「三代同堂2.0」,我们准备好了!
三代同堂2.0|李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