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2岁写下《转折时刻》,只为完成华盛顿与建国先贤的「未竟之业」
Image-Description

查理柯克22岁出版了一本书《Time for a Turning Point(转折时刻)》,序言说到:「我写这本书,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深思熟虑地选择要将自己仍在早期的人生,奉献于一场奋斗——为了恢复,或者说完成,建国先贤所构想的那个美国。」

这句话令人想起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作为美国革命的军事领袖与新政府的奠基者,华盛顿不仅是政治家的象征,更是信仰与品格的典范。他以坚定的信念与谦卑的心,将上帝的原则带入领导之中。

那幅流传甚广的《雪地祷告》画像,描绘了1777年冬天,华盛顿跪在大陆军营外祈祷的情景。这并非浪漫化的传说,而是真实展现他如何在艰难时刻依靠上帝。他与那些为信念而战的先人,向后世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若不敬畏上帝,就不会有今日的美国。

美国建国初期,华盛顿总统面对的最大挑战,并非外敌,而是内部的分歧。他的两位部属——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米尔顿与国务卿托马斯杰佛逊——理念南辕北辙。前者主张强大的中央政府,建立国家银行,发展商业与工业;后者则坚持以农立国,强调自由与州权。两人常在内阁会议上唇枪舌剑,连旁观的华盛顿也不得不苦笑:「我彷佛坐在火山口上。」然而,他没有压制争论。他明白,新国家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思想的碰撞。

1790年,在华盛顿的建议下,杰佛逊邀请汉米尔顿与詹姆斯麦迪逊共进晚餐——史称「债务妥协晚宴」。在那场漫长的交谈中,三人终于达成协议:南方支持联邦政府统一债务;作为交换,首都迁至波多马克河畔。那一夜的和解,使新生的美国得以继续前行。

华盛顿后来说:「我们的分歧,若能激励思考,而非煽动仇恨,那是国家的福气。」这也许就是查理柯克以生命为代价所追求的建国先贤所构想的那个美国的最美亮点。

华盛顿:容纳冲突 平衡理念|号角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