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梁敬彦采访报导】男童「剀剀」无辜遭到虐死的事件,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也让很多家有幼童的家长一掬同情之泪。立法院今天(7月18日)三读通过增订第272条之1,对未满7岁者,以凌虐方式杀之,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这次的修法,也被外界称为是「剀剀条款」。
台湾的儿虐情形有多严重,从卫生福利部近期公布的调查可以一窥究竟。
卫生福利部统计,2024年全台2425件儿虐事件通报,93%案件是发生在家庭内,80﹪以上施虐者是父母,另有7%案件是发生在家外的幼托照顾场域。近5年(109-113年)虽然少子化,台湾的婴幼儿受虐比率仍从2.26%上升至2.65%;换算每年会有2, 000名婴幼儿受虐,每年平均有26名儿少遭受照顾者不当对待,致严重伤害或死亡。近5成案件有受虐性脑伤,更有25%以上的儿童因此丧命,显示家长因为一时情绪失控的不当对待,为儿童带来永久性的严重伤害。
在台湾社会关注儿虐议题的此时,面临少子化冲击的台湾教会,如何关心邻舍有潜在受虐风险的脆弱家庭的儿少和幼童?教会怎么发挥和落实「耶稣喜爱是上小孩的教导」,让教会成为小区儿少最好的关怀站和避难所?
教会与社福机构连手关怀脆弱家庭
法律系毕业、献身全职事奉前担任企业法务人员的芦洲大使命教会吕建德传道受访时表示,「治乱世用重典」,圣经旧约的摩西五经,也有「故意杀人的,必被治死」的记载,台湾近年来因为家庭价值崩坏,导致愈来愈多原生家庭丧失功能。他说,严刑峻法或可短时间内让儿虐的统计数字有所下降,但法律并没有办法转化人心,唯有一个人真心感觉到「有人在乎我、爱我」,价值观和生命才会翻转。就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旁边一同被钉的强盗之一就会悔改,教会可以跟地方政府、社福单位和里长更多主动的连结,去关怀邻舍的]脆弱家庭,让身在其中的孩子及主要照顾者可以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有路可走的,这才是减少儿虐的正本清源之道。
长期关怀失功能脆弱家庭的哈利路亚家教会王基慧师母受访时表示,虐杀未满7岁的幼童,最重可处死刑,从律法的角度,她认为可以达到警惕的作用,虽然严刑峻法未必能改变人的内心,但虐杀幼童可处死刑,会有警示的效果。
王师母说,诚如卫福部的调查,很多的儿虐事件施暴者多数是孩子的父母,但很多施虐者,其实身心和经济状况都出了问题,若教会与他们的家庭接触,确实有可能带来转变。
王基慧在接触这些家庭时,会先去观察他们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家庭是不是单亲?是不是经济弱势?是不是有家暴、未婚怀孕等等背景?
教会成为失功能家庭孩子的避风港
王基慧说,她遇过很多脆弱家庭的家长,可能连自己的日常都难以维持,更不用说还有余力教育孩子。她和教会就会先帮忙照顾这些家庭的孩子,让家长可以安心工作,让生活先稳定下来。接着,再把大人引进教会这个大家庭,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教养孩子」,教会会陪你一起走,帮你分担。当照顾者生活有着落,才能进一步谈亲职教育。教会的角色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支持和陪伴,教会的做法,是建立一个超越血缘的照顾网络。
华人情感教育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巴镇受访时表示,刑责加重是法律行为,若是从吓阻犯罪的角度,重点应该是——这些儿虐的劣行能不能「提高被发现的机率」。就像酒驾,吓阻力来自「我怕我这样做会被抓到」,像剀剀案这样的例子,孩子因为家庭失功能,进入安置系统,法律的修订,是要确立在惩罚加重后,往后的安置过程,可以有更完善的查核或稽核机制,建立更完善的预防系统,让任何儿虐能及早被发现,让施虐者知道,自已的行为会很快被发现,这样才有吓阻的效果。
很多儿虐事件,其实爆发之前已经发酵一段时间,可能是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能在事情还没爆发前就发现端倪,这部分就跟家庭教育很有关系。巴镇说,早在《家庭教育法》颁布实行之前,教会就长期在做家庭教育了,比如婚前辅导、儿童主日学、亲子活动,这些都是家庭教育。
巴镇说,在儿虐事件频传的今日,教会可以从家庭教育去接触这世代的孩子,从亲职教育的角度,教会可以教导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如保母)如何照顾孩子,不只是基本的生存,还包括保护、学习发展,甚至让孩子有参与的空间,教导人与人之间的界线与尊重,父母虽然有管教权,但不能超出界线,不能用暴力,这些原则就是《儿童权利公约》(CRC)的核心价值。
教会成为信仰化家庭教会的补给站
现在教会普遍面临「少子化」与「主日学人数减少」的挑战,正是展现教会关怀小区与家庭的时机。
巴镇说,从主日学开始,教孩子「生气不要犯罪」、「可以表达情绪但不能伤害他人」,当孩子在教会学会这些,回到家也这样表现时,家长看到孩子的改变,就会意识到——原来信仰不只是存在圣经、存在讲台,而是活在生活里的,是能祝福家庭的。
在这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儿童权益与安全的时代,教会不只是一个信仰场所,更是家庭教育、亲职成长、情绪管理的小区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