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编译立涵、编译余友梅/报导】美国参议院6月17日通过被市场誉为「稳定币游戏规则」的《GENIUS天才法案》(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为与美元挂钩的私营稳定币建立联邦层级的发行与支付监管架构,被视为美国数字货币政策的关键转折点。与此同时,由联邦准备理事会(Fed)主导的「数字美元」(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计划则仍停留在研究阶段。Fed主席鲍尔(Jerome Powell)已明言,在他任期结束(2026年5月)前不会发行CBDC。
这场表面上的金融创新与监管松绑,其实也引发了教会与信仰界的关切。因为货币制度不仅关系国家主权与市场竞争,更触及个人自由、道德责任与信仰实践的空间。
美国采取双轨策略
美国目前采取所谓「双轨策略」:一方面透过立法允许民间创新先行,例如Circle发行的USDC和Tether发行的USDT,在全球市场已广泛应用于加密支付、交易结算与稳定价值储存;另一方面,官方的数字美元(CBDC)则因牵涉法定货币主权与公民隐私保障,至今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
稳定币本质上是由私人企业发行、以美元等资产为储备、与现金1:1挂钩的数字资产,而CBDC则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官方法币替代。前者灵活、效率高,适用于跨境支付与去中心化金融应用;后者则具备国家信用背书,有潜力成为政府提供社会福利、金融包容与货币政策的新管道。
然而,数字美元一旦实施,联准会将可能直接管理数亿美国人账户、承担信贷风险与法律责任,这种从未有过的角色转变也被外界质疑是否超出其能力范围。
神学与信仰界:货币不只是中立工具
保守派智库加图研究所(CATO Institute)研究员尼克.安东尼(Nick Anthony),在其著作《数字货币还是数字控制?》(Digital Currency or Digital Control?)中直言不讳指出,CBDC除了能监控与控制人民的资金之外,「什么都做不好」。他认为,CBDC一旦实施,将使政府能够直接追踪个人资金流向、限制使用场景、甚至冻结特定账户,将财务自由变成由国家授权的「条件性资产」。
他举例指出,加拿大在2022年卡车司机抗议封城令时,政府曾下令冻结数百个参与者的银行账户;一旦CBDC上路,这类操作将变得更迅速、更无需经过司法程序。
美国基督教公共政策组织「伦理与宗教自由委员会」(ERLC)也发文表示关切,指出CBDC若被设计为「可程序化货币」(programmable money),可用于限制消费项目、用途或时效,这将违背《创世记》中上帝赋予人「治理」与「选择」的基本自由,并可能干预宗教活动与慈善捐款。
福音派领袖、Breakpoint主持人约翰.史通斯崔特(John Stonestreet)也警告:「当货币不再是你所拥有的工具,而是国家用来规划你生活方式的手段,这是非常危险的。」他呼吁信徒从神学角度思考:我们的金钱是否仍可自由地用于敬拜、怜悯、教会支持与社群建造?还是将沦为中央数据库中的一串条件式命令?
稳定币的伦理盲点:为何信仰界尚未全面对话?
尽管稳定币目前多被视为市场创新成果,鲜少引发宗教或伦理争议,但也有学者指出,其「去中心化但不透明」的属性同样需要关注。
一些稳定币由境外公司发行、储备审计不明,可能成为洗钱与诈骗工具。若教会、宣教组织或信徒大规模使用这类资产作为国际捐款与资金调度工具,未来仍可能面临误用风险与监管空白地带。
此外,若稳定币逐渐取代现金与传统金融系统,是否会让教会被迫依附于技术平台与公司授权的支付条件?这些都是值得信仰群体先行思辨的问题。
神学省思与教会角色:不仅是观望 更要预备与引导
这场数字货币的体制变革,已非单纯的科技创新或政策工具,而是一场牵涉价值观、治理模式与灵性实践的深层议题。教会与信徒若仅以「无关信仰」来看待,将错过在文化塑造与伦理发声上的角色。
教会可以开始推动以下三个方向:
1. 教育与辨识:帮助信徒了解CBDC与稳定币的本质与风险,建立神学框架与属灵分辨力;
2. 监督与守望:对可能危害信仰自由与经济正义的技术设计提出反思与公共发声;
3. 创新与见证:若未来数字货币成为主流,教会如何以智慧与诚信建构诚实、透明与共享的财务文化?
创新与约束的张力 信仰不能缺席
面对美元数字化的双轨发展,美国在「市场创新」与「国家治理」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信仰群体而言,这不是支持或反对某项技术的问题,而是要诚实面对: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在数字金融新秩序中,活出不妥协的价值观与见证?
当金钱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体制的一部分,教会在教育、伦理、公共参与与牧养等方面,可以做以下五种尝试:
1. 装备信徒具备「神学化的金融辨识力」:例如举办教会内部讲座、小组教材或主日学,介绍什么是稳定币、CBDC、加密货币?带领信徒从箴言、马太福音、创世记、启示录等经文出发,思考金钱的本质、责任与敬畏。如果信徒无法用信仰语言理解金融变化,就只能被动接受制度设计。
2. 发展教会的数字财务道德准则:设立「数字奉献」、「稳定币收受」的伦理准则,协助跨国宣教机构制定捐款透明标准,避免落入监管真空与洗钱风险。
金钱是敬拜的一部分,不能让捐献成为不透明或受控于政府政策的漏洞。
3. 在公共领域发声,捍卫宗教自由与经济正义:结合其他信仰团体针对CBDC程序化设计发表联合声明。向地方民代、国会议员提出质询: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保障宗教奉献自由?是否会限制异议人士或团体的金流?
如果教会不主动介入,制度设计将由政治与资本主导,信仰自由可能在未来被「技术默默消音」。
4. 为脆弱群体与未来世代建立安全网:关心数字货币如何影响无银行账户者、老人、儿童的权益。青少年团契可探讨「我未来的收入会是怎样的货币?它可以怎样见证主?」
教会是社会中最早照顾弱势的群体,不应让金融科技加深不平等。
5. 提出见证式创新:让教会成为「信仰中的财务社群」:探索开发基于诚信与共享经济的「信仰社群币」或小型数字奉献系统。鼓励青年创业家用区块链做公益透明追踪、慈善分配。
回应不是敌对 而是负责
基督徒面对数位货币不必一味担忧,也不该一味迎合。我们被呼召在这新时代中,不盲信技术,但也不恐惧创新;不关门拒世,但要用福音眼光解构世界制度;不只是消费者,而是受差遣的见证者。(数据源:CBN News, Fox Business, CATO Institute, ERLC, Breakpoint, Reformed Perspective, SOLA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