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的遇刺,美国社会不同群体反应两极。少数极左派人士和团体则对此幸灾乐祸,而大部分持守真理的基督徒和传统派人士则痛心与惋惜。他们为柯克家庭祷告,强烈谴责刺客。然而教会和保守的政治人物都一致呼吁民众保持理智克制,不要以暴易暴。更令人动容的是在查理柯克的追思会上,他的遗孀艾莉卡虽然极度悲痛,仍表示愿意效法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赦免,原谅刺杀其丈夫的凶手。这些都使这次的纪念活动,与2020年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在对吸毒并使用假钞的乔治‧佛洛伊德的执法过程中误致其死亡而引发的全美各地街头打砸抢骚乱,形成鲜明的对比。
敏锐察觉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以《圣经》为立国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从早期清教徒移民美洲大陆到美国立国的诸多历史文件,如《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无不反映或直接遵守了《圣经》原则。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也是基于《以赛亚书》的启示(三十三章22节)。1892年,由大法官一致通过了《三一裁示》直接将美国定性为一个基督教国家。
可惜近半世纪以来,在全球左翼潮流的影响之下,美国国会通过各种不良法案,从禁止在公立学校祷告、读经,到随意堕胎、同性婚姻合法化,甚至在多元化的名义下造成伊斯兰教等异教对基督教的反向歧视。盛嚣尘上的批判文化,则彻底否认美国的基督信仰传统下的文化历史的价值。近年来极左派人士甚至将这些错误理念,通过学校教育强加给每一个未成年者,并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性别焦虑。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多华人家长对此选择了沉默,而华人教会或许担心引发争议而采取旁观的态度,失去了见证真理的勇气。相比之下,柯克却逆流而上,公开表达其尊重生命的立场,反对「多元、平等和共融(DEI)」政策下对白人与亚裔的反向歧视,反对强制性的多元性别(LGBTQ)灌输诱导,强调有序合法移民的政策,支持维护《美国宪法》,包括拥枪权。他敢于批评《民权法案》所导致的政府滥权与官僚化。他的观念和立场不但合乎美国传统价值,更是基本上合乎《圣经》教导和原则。
在大学求学期间,柯克就敏锐地察觉了美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毅然拒绝接受洗脑式的「教育」,并成立「美国转折点(TPUSA)」这个组织。他自学成才,博览群书,并勇敢地走进大中学校,直接面对年轻一代,在极不友好的氛围中,友善地将《圣经》真理与传统价值介绍给当代年轻人,鼓励他们回归常识与真理。柯克表现出的使命感和勇气,正是大部分基督徒和教会,尤其是华人教会所缺乏的。
基督徒的勇气和使命感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一令人遗憾的弱点已经出现了逆转的势头。包括TPUSA组织和基督教角声布道团在内的全美福音机构及许多教会和基督徒,已经走出教会,向年轻人传讲《圣经》真理,使许多年轻人愿意寻求基督以及通过受洗宣告自己归入基督。例如,今年6月的五旬节期,一项名为「受洗美国(Baptize America)」的福音活动在南加州举行,全美有650多间教会弟兄姊妹参加,约26,000在一处海湾受洗。在柯克遇刺后的10月1日,仅美国田纳西大学就有逾8千名大学生在「Unite US」校园活动中一同敬拜耶稣,约有5百名学生积极响应福音信息或受洗。柯克遇刺前,TPUSA活动范围仅3,500所大中学校,而柯克遇害后的6天内,TPUSA就收到5.4万多份来自全国各地高中和大学成立分会的申请。捐款也源源涌入,足见柯克的理念和事工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
但愿查理柯克的死,也能够唤起更多华人基督徒的勇气和使命感,让他们不再做象牙塔里的基督徒,不仅明白真理,行出真理,也能走进人群,为真理而争战,成为这世界的光和盐,成为基督在现今世代的见证。
从查理柯克遇刺事件 看基督徒的勇气和使命|克斌/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