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半内,父亲母亲相继离去。60年前,他们携家移居美国,只为给子女更好的未来。40年来我们三代同堂,共度岁月。
艺术与现实的拉锯
整理母亲房间时发现几个布满岁月痕迹的纸箱。箱内整齐迭放着20多幅水墨画作,其中有凛寒挺立的墨竹、雍容华贵的牡丹以及白雪捧映寒梅的景致。虽然它们未达到美术馆展品的等级,但母亲日益纯熟的笔法却显而易见。部分作品盖有母亲的收藏印章,而更多的则是未署名的习作。
箱底深处,一幅满布灰尘的自画像油画——那是母亲在艺术学院时期的作品。此外还有一幅水彩画,画中两个穿着毛衣的小女孩栩栩如生,正是我两个妹妹。
母亲曾是深受学生爱戴的高中美术教师。在我们童年时,她总以细腻的眼光指导我们作画,而在她巧手点拨下,我们常在比赛中获奖。作为那个年代少有的大学毕业女性,母亲深知高等教育的可贵。但移居美国之后,由于语言障碍,她只能在缝衣厂工作,后来则从事医院清洁工的职务。或许因为在现实面前的屡屡折戟,她总提醒我们:「艺术养不活一家人。」即便到了退休后有了充裕时间,她依然没有再提起画笔。如今想来,那些珍藏的画作也许正是她未竟的艺术梦想。
另外两个纸箱里有近20幅父亲挚友所赠书法作品,每一幅都笔力遒劲,气韵流动。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感怀,更多的是对彼此情谊的珍视。父亲虽不擅书法,却深谙古典文学之美,常与友人以诗词唱和,在异乡觅得知音。
世代的隔阂
我问妹妹们:「你们要这些画作吗?」她们毫不犹豫地摇头拒绝。
我再次追问:「挂起来当纪念如何?」婉拒依然坚决。
妻子看着手机说:「孩子们不感兴趣。儿子说,除非是藏宝图或认证的名作,否则他不会考虑收藏。」
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艺术品,让我内心充满矛盾。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子女,我们尚能体会它们背后承载的深意,但对下一代而言,这些作品似乎已成为难解的符号。他们中文能力有限,对东方艺术的理解更是浅薄。加上子女的配偶或许不愿接受风格迥异的室内布置,强求他们保留这些既无法理解又不懂欣赏的作品,实在不太公平。
情感与现实的权衡
然而每一幅画作、每一卷书法,父母都视它们为珍贵的生命记录,见证着他们一段段故事、成就与心境。尽管这些作品或许没有明确的金钱价值,但它们却承载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只是现实不可忽视:房屋空间有限,保存条件严格,以及下一代是否具备意愿和能力保管这些作品,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自问:「既然这些艺术品对爸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他们从未真正展示过自己最珍爱的作品?如果它们真的那么有意义,是否值得妥善保存?」我反思,也许他们认为这是我们的家,因尊重我们的装饰选择,不愿干预。
我想首先将所有作品进行专业数字化保存;我真的怀疑是否会有人要它们。我打算挑选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保留,希望孩子们因曾在家里见过它们,而能生出些许连系感。相信下一代渐渐年长,也许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根源。到那时,这些被保存下来的艺术品或许能成为他们探索家族历史的重要线索。因此,我决定为每件保留的作品详细制作记录,包括来源、创作背景及相关人物故事等,使之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蕴含深厚情感的家族遗产。这些尘封的艺术品不是单纯的视觉享受,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不过有两件作品我一定会保留并在客厅展示:一幅是赠予外祖父的书法条幅「信仰威武,坚持不屈」(他是一位牧师);另一幅是朋友在父母结婚60周年纪念日赠送的书法「爱是永不止息」。
这两幅作品承载了长辈们对信仰的坚守,是鲜活而响亮的生命印记,也成为给孩子们的一份提醒,即使其他艺术品并非必须,但这份精神不能丢失。这种智慧与坚韧,是最珍贵的心灵财富。
尘封的画轴|李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