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指出,福音派运动的重心已向全球南方转移
Image-Description

 

关于谁符合福音派的定义以及全球福音派信徒数量的问题,始终令学者、教会领袖和宣教研究者们困惑不已。

这正是世界福音派联盟于9月2日举办的网络研讨会核心议题。该研讨会于9月5日公开发布,特邀两位全球宗教人口统计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探讨。

吉娜·祖洛(Gina A. Zurlo)博士作为《世界基督徒数据库》主编兼哈佛神学院讲师,与长期担任《普世宣教手册》编辑的杰森·曼德里克(Jason Mandryk)共同阐述,这个多元化且快速向南方转移的运动所面临的困难与必要性。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与天主教、东正教乃至五旬节派不同,福音派缺乏公认的统一定义,这使得信徒统计工作异常复杂。但他们强调,可靠数据对于理解全球基督徒变迁至关重要。

曼德里克开篇便直言不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福音派'。”

他解释道,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下具有多重含义:在教会内部,它可能指代对圣经权威的神学承诺、个人归信经历及传教实践;而在世俗语境——尤其是西方媒体和政治领域——它常被贬义化使用,令人联想到反科学态度、固执己见或党派身份。

“几乎没有人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使用这个词,”曼德里克表示,“而且大多数人根本不费心去理解他人如何使用它。”

祖洛对此问题深有同感,她指出虽然“人们知道天主教徒、长老会信徒或五旬节派信徒的具体含义”,但“福音派”这个词汇却始终“模糊不清”。在她看来,这种模糊性未必是缺陷,而是社会学现实的体现——它需要更具描述性的方法而非僵化的定义。

数据为何重要

两位发言人都强调,统计福音派人数并非为了对救赎作出永恒的评判。“我们不是上帝,”祖洛表示。其目的在于追踪影响全球基督徒人口结构变化。

“基督教和福音派与上一代相比已截然不同,”她指出,“每一代都在变化——尤其随着基督教向全球南部的转移。”

曼德里克补充道,福音派是塑造现代基督教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无论其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其全球影响力既通过宣教与祷告凝聚了基督徒,也因教义、政治和文化争端导致分裂。他认为量化该运动是理解其影响力的途径之一。

《普世宣教手册》的方法论:贝宾顿四边形

《普世宣教手册》的理论起点源于历史学家戴维·贝宾顿(David Bebbington)对福音派的重要阐释,即广为人知的“贝宾顿四边形”。

该框架突显了四大核心特征。其一是圣经权威论,即坚信圣经在信仰与实践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二为十字架中心论,强调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之死是福音核心信息。其三为悔改重生论,主张每个人都必须通过信靠基督经历个人的重生与改变。最后是行动主义,强调真实信仰应体现在行动中,特别是通过传福音和参与社会事务。

曼德里克表示,其团队将这些标准应用于各国教派,考察其信仰宣言、实践活动及组织关联。同时咨询各国领袖与研究者,确保反映当地实际情况。

该方法估算出全球福音派信徒逾7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承认与五旬节派及灵恩派传统存在重叠——在某些境况中,这些传统与福音派几乎无异;而在另一些境况中,则仅部分契合。

世界基督徒数据库的三层模型

祖洛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框架,该框架历经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而成。世界基督徒数据库并未依赖神学定义,而是将社会科学分类应用于她所称的“更广泛的福音派”。

该模型包含三个层次:

类型1:宗派归属——正式隶属于福音派理事会或组织的教会,信徒约3.93亿。其中近半数已分布于非洲。

类型2:五旬节派与灵恩派——与类型1相加,总数达6.35亿。学者普遍认同五旬节派与福音派在个人虔敬、归信及圣经诠释上具有共同强调点,尽管在某些教义上存在分歧。

第三类:全球南方新教徒——涵盖全球南部的传统新教派、美国黑人新教教会,以及中国家庭教会等虽无法正式归属但具福音派特征的运动。此类群体增量达3.02亿。

综合来看,这三大类群体构成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全球共有9.37亿福音派信徒——几乎占地球人口的八分之一。

界限争议的挑战

祖洛通过全球案例阐释了该分类的争议性。

她指出,在巴西,普世神国度教会( Universal Church of the Kingdom of God)作为最大的新五旬节运动之一,声称在200多个国家拥有数百万信徒。该教会强调救赎、虔诚与圣经,却也与成功神学及争议性财务操作关联。当祖洛团队询问巴西牧师该教会“福音派属性”时,回答比例从0%到100%不等。

同样,美国非裔新教教会虽在信仰实践上高度契合福音派,却因该标签的政治与种族隐喻而刻意回避。在中国,无论注册教会还是地下教会均无法正式加入福音派联盟,学者估计全国50%至近100%的教会群体都可合理归入福音派范畴。

“由谁来裁定?”祖洛提出质疑。在她看来,这些案例凸显出必须摒弃僵化定义,转向通过“家族相似性”来描述不同境况下重叠的特质。

方法不同,结论相通

尽管《普世宣教手册》与《世界基督徒数据库》采用不同方法,但两者得出的核心结论一致:福音派已不再以西方为中心。

曼德里克指出,早在1980年前后,福音派信徒已在全球南方成为多数群体。如今,全球70%的人口出生于福音派信仰以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为主的现实环境中。

“那些占据头条的刻板印象——白人、西方、英语使用者、政治保守派——并非全球福音派的真实面貌,”他说,“福音派信徒有祖鲁族、汉族、巴西人、菲律宾人。这种多样性值得我们庆贺。”

祖洛的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观点。按其最宽泛的定义,47%的福音派信徒分布在非洲,26%在亚洲,北美仅占11%。她指出,福音派人口最多的国家已不再是美国,而是中国。

两位学者均认为,这场人口结构转型要求我们保持谦逊与警醒。长期习惯于定义福音派身份轮廓的西方基督徒,如今必须认识到人口主体已转移至其他地区。

“不该由像我这样的人来定义福音派信仰与实践的身份标识,”祖洛表示,“如今代表该运动人口核心的,是亚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岛屿居民。”

曼德里克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强调福音派运动的多样性恰恰映射了全球教会本身的多元性。“基督的身体具有惊人的多样性,”他说,“福音派在地域、神学和实践层面同样呈现多元格局。这是值得拥抱的特质。”

3.93亿至9.37亿之间

那么福音派信徒究竟有多少?祖洛指出,根据定义不同,数字可能落在3.93亿至9.37亿之间。她坦言如此宽泛的范围或许令人不满意,但恰恰反映了这个难以简单归类的运动的现实。

对曼德里克而言,具体数字远不如其代表的多样性重要。“所有这些数字都只是研究者试图描述上帝在现实中作为的尝试,”他表示。

两人均认同,福音派不应被视为封闭的范畴,而应理解为充满活力的全球大家庭——它由共同特质而非僵化定义所凝聚。

“全球福音派比你想象的更具多样性,”祖洛总结道,“然而我们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而非弱点”。

本文原载自《Christian Daily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