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飆速前進 對華人教會是絆腳石還是踏腳石?謝木水院長從新加坡經驗分享機會與挑戰
Image-Description

【記者李容珍採訪報導】世界正在劇烈的變革,AI不再是科幻的概念,已經深入生活的每個層面,新加坡神學院謝木水院長,日前在「第五屆全球華人宣教會議」線上分享「21世紀的AI和華人教會之門訓與契機」專題時,提出他的見解。當各國快速發展AI,像飆車一樣不斷加速往前,AI對華人教會是絆腳石還是踏腳石?教會該何去何從?門訓面對什麼危機和轉機?對福音禾場有何契機?

謝木水院長從新加坡快速發展AI現況,談到AI對教會的挑戰、契機,以及教會導入AI的使命、AI給教會的功課等四個面向。

(圖片截取直播、翻攝自新加坡神學院網站)

AI Singapore 10年生產力增10倍?

謝院長表示,新加坡在世界地圖上,雖然微小到幾乎看不見,但是新加坡在AI的發展上,從基礎設施、網路覆蓋面和演算速度,在世界排名僅次中美。以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為例,最亮眼的是採用AI安檢免護照通關,每個人在10 秒到20秒內,就能完成通關手續。他表示,AI Singapore計畫執行主席何德華提到,AI已經成為日常無所不在的工具,AI Singapore未來目標,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和企業,增強企業競爭力,最終能夠提升民眾生活素質。預測指出,2025年結束前,AI助手、AI代理將會全面普及,大幅提升個人生產力。

何德華主席推算,如果新加坡600萬人口,每個人擁有9個AI助手,包括AI應用程式、AI工具操作的話,理論上每個人就有10個人的工作能力。所以未來5年、10年內,新加坡的生產力預計從600 萬人增長到6, 000萬人的能力。

樟宜機場使用AI,通關只要10幾秒。(翻攝自樟宜機場臉書)

AI帶來倫理、信仰和生活衝擊

謝木水院長表示,AI帶來的倫理、信仰,甚至個人生活的衝擊,對於教會牧養、門徒訓練、福音廣傳,還有神國擴張,肯定帶來前所未的挑戰也提供契機。華人教會是否預備好?如何靠上帝給我們的智慧駕馭AI,服事上帝的國度,「建立教會、奮得萬民、做主門徒」,讓AI成為門訓的踏腳石,而不是絆腳石。

他引用箴言四章7節(智慧為首,所以要得智慧,在你一切所得之內必得聰明),提醒在AI發展時代,我們要從神那裡得智慧、求智慧,並不是擁有更多的AI知識或是技能,而是「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參箴言九章10節)。

 (Unsplash by Solen Feyissa)

AI對教會三大挑戰 需要智慧運用

一、AI對教會的挑戰:謝木水院長提到約翰一書四章1節:「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的假先知已經出來了。」這裡提到的「靈」,除了聖靈,還有其他的巫靈、邪靈,無論如何,在AI信息爆炸的時代,屬靈的分辨力非常重要。

他指出,AI最大的挑戰有三方面:

1.碎片化:AI演算法驅動,追求用戶的「黏性」,讓每個使用者,無論在YouTube、Tiktok、臉書或是IG等社交平台,幾乎無法停止,想要繼續看下去。而且,AI傾向於不斷地推送具有強烈情緒衝擊,或是符合用戶偏好的內容,很容易把我們推進「回音室效應」,最後只剩下一種聲音,更強化自己的觀點,無論是正確或偏差,甚至是錯誤的觀點,也削弱我們對不同、多元角度的理解和包容,很難系統化了解問題的全貌。

2. 個人化:AI有潛力塑造我們的思維模式,左右我們的價值觀和靈性取向,可能影響門徒的塑造,若我們不小心,會有一定的風險。所以不同世代面對AI 技術使用度和使用方式,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造成家庭和教會內部的「數位落差」。

(Unsplash by ayson Hinrichsen)

「資訊繭房」效應 世代產生代溝

近幾個月英國轟動的犯罪迷你連續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連英國首相都要求議員們要看。內容講述13歲少年殺人的悲劇,劇中反映親子之間的代溝,不是因為溝通不良,而是父母以為了解孩子,孩子卻在非常封閉的網路、AI工具和社交媒體文化下成長,後來殺了人,父母很驚訝,不明白為何孩子變成這樣?原來父母不了解孩子。這也提醒AI造成信息「資訊繭房」(Information Cocoon,美國學者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們在資訊選擇上因偏好和演算法推播,只接觸與自身觀點相符的訊息,進而形成封閉的認知環境),這也會影響門徒信仰的塑造。

3.激進化。當代AI技術讓海量資訊唾手可得,也讓人更容易將其視為真理。然而,這些內容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摻雜異端、極端思想或斷章取義的解讀。其根本原因在於:AI的設計者本身的立場與價值觀、所使用的資料庫來源,以及過濾與推送機制的選擇偏好。最終產出的資訊因此可能帶有偏差、失真或偏見,不僅誤導使用者,更可能助長異端、極端和斷章取義的觀點的擴散與蔓延。

認清過度依賴AI造成的風險和危機

研究指出,在2015年之前的兩三年間,緬甸發生針對羅興亞人的屠殺與迫害危機,主因之一是當時臉書與其他社交媒體大量放大仇恨與暴力內容,造成社會誤解與衝突升溫。這一事件提醒我們:若過度依賴AI,真理信息也有被扭曲的風險。AI生成的內容缺乏屬靈的分辨力,難以真正體悟聖經的真義與信仰的奧祕,也無法取代人與人、以及人與神之間深層且真實的屬靈關係與交流。因此,我們在這AI迅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保持警醒,認清過度依賴科技所帶來的信仰危機與挑戰。

202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籍的獨立媒體《Rappler》共同創辦人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曾說:「沒有正確的信息,就談不上真理;沒有真理,就無法建立信心和信任;沒有信心和信任,我們便無法擁有共同的現實與民主……」對於基督徒來說,需有屬靈分辨力,回到神的話語,接受教會有系統的教導,才能幫助我們去分辨AI生成的內容。

(Unsplash by Igor Omilaev )

善用AI對教會帶來四方面宣教契機

二、AI給教會什麼契機?謝木水院長引用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9至20節,指出這是耶穌給教會的大使命。他強調,AI技術雖帶來巨大挑戰,但同時也開啟前所未有的機遇。若能善加運用,AI可為教會帶來四個關鍵層面的契機,進一步拓展宣教與牧養的可能性。

1.高效率:AI可以成為教會門訓強大的輔助工具,簡化重複的任務,包括資料分析,優化工作流程、輔助行政流程、資源收集、文章初稿,提升工作效率。譬如帶領青少年,只要給出清楚的青少年家庭背景和指引,AI就會給出幾十個帶領適合他們的破冰遊戲。省下的工作時間,就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建立個別關係與關懷。

2.個別化學習:門訓要如何深入並達到個別需求?沒有一套方法放諸四海而皆準。AI可以協助學員,按著每個人的需要和目標,量身訂做訓練門徒,譬如有的人需要系統研經,有的人需要基要真理,幫助每個人進階性學習。AI作為學習工具,只是輔助性,並非主導訓練門徒。

3.跨文化溝通:AI作為語言翻譯工具,促進跨文化交流,讓我們能夠打破語言、族群、文化的隔閡,向以往難以到達的未得之民廣傳福音提供新途徑。AI的翻譯幫助我們將福音信息傳給不同語言的人,並且幫助牧者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信徒,從而提供更精準、更適切的牧養方式。上帝在任何時代,讓人類的發展有新的可能性,我們只要善用,就能擴張神國疆界。

AI協助牧養不同背景弟兄姊妹

4.全球化宣教:AI幫助我們能夠牧養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AI促進信息向全球傳播,讓福音快速、廣泛傳遍全球。AI發展需要全球不分宗派、機構,彼此連結,只要哪裡有需要,不管是門訓、社會福利或是遇到天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協調溝通、制定策略,這也是回應耶穌基督給我們的使命,也呼應基督教強調的合一精神。

三、教會引導AI的使命。謝木水院長引用提摩太後書二章15節「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提出教會引導AI的四個使命。

(圖片截取直播)

學習使用AI 辨識AI偏見和假訊息

使命一:學習用AI。AI使用者要積極學習和了解新技術(AI、大數據、基因工程),學習如何與AI互動,掌握有效的提示與技巧。AI時代,我們要擁抱終身學習態度,適應快速的文化。

使命二:正統規範。我們堅守聖經最高權威,以真理為根基,能夠辨別AI輸出的偏見,甚至虛假信息,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謝木水在學校開設「文化護教學」,目的是提升學生對AI偏見的洞察力,引導、鼓勵學生使用「問道策略」與AI進行對話。他也實際模擬如何與AI對話,一步步引導AI的回答,最終認同基督信仰的觀點,除了幫助AI改變原來的意識,同時也幫助學生善用AI,加強與非基督徒在信仰上的互動。

無法替代與神關係 仍要回到群體生活

使命三:系統教學。加強正統神學教育、系統講解聖經真理與信仰核心,幫助信徒從真理出發,指導生活、價值與決定,建立倫理審查機制,確保AI應用符合基督教價值觀。

使命四:生命培育。AI不具備真正人格、情感和屬靈能力,也無法替代人與神的真實關係和聖靈的引導,屬靈成長必須建立在真實的教會生活和屬靈經歷。所以教會要強調和維護面對面人際互動和群體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建立深層的關係、互相造就。

(Unsplash by Aaron Burden)

AI飆車發展 仍要顧及車上家人安全

謝木水院長說,人的尊嚴和價值不可替代,科技最終目的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關係建立,否則所有科技只會把人更加分化。

四、教會使用AI需要的功課。謝院長表示,AI在各國的發展,像飆車一樣,只會加油而不減速,那會不會拐彎超車出事或是半途發生意外呢?他引用約書亞記二十四章15節「至於我和我家,必定事奉耶和華」表示,我們不是盲目競賽,開車中還要顧到車上家人的安全。AI能力強大,不是信仰本身,也不是萬能。AI由人設定,它也反應人的軟弱、敗壞、偏差、偏見,我們要學會使用。教會的使命,在於引導AI服務神創造的人類和萬物的目的,教會使用AI,如何做才是關鍵。

(Unsplash by Kylie Paz )

謝院長並提出教會使用AI需要的五項功課:

1.保持警醒:認識AI侷限、防範風險與偏見。

2.積極學習與善用AI:提升效率,擴展事工。

3.堅守真理:加強系統教學,培養分辨力。

4.關係優先:建造健康群體,注重人際互動。

5.參與倫理:以價值觀為指引,捍衛人道。

最後,謝院長祈願華人教會在人機共構的時代,能榮耀神、服事人,活出豐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