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與屏幕,看到十字架上的基督
Image-Description

◎廖伟杰

我们大学的团契在受难日共赏电影《Risen》(复活之谜),剧情主要是关于耶稣受难之后的复活,因此我主被钉十字架大约只有占前半剧情的十几分钟,但情景却令人难以忘怀。电影对于耶稣被钉的疼痛没有太多描述,背景虽说充斥着哀号声,不过那只是由左右两边的两名同钉者所发出,在十字架的基督甚至可以被说为「静态」。但这反而让我开始思索,或许视觉效果始终是人无法抵抗的感官经验。

十诫提到「不可崇拜偶像」,将无机的受造物抬至与神相等的位置是不被允许的,但事实上较轻的行为始终难以避免。不论是11世纪大分裂前的教会,或是在之后的天主教会或东正教会,都可以清楚看到将耶稣、马里亚还有其他圣经人物,透过雕刻、画作等方式呈现出的样态与艺术。这虽说激起反弹,像是八到九世纪发生的破坏圣像运动,但这像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停了。大约要到16世纪新教改革时才有比较持久的效果,但是仍有宗派对于图像并非完全禁止。

支持者通常会以圣像可以让信徒直观的感受到神圣,也可以当作「教材」。因为中世纪的平民大都不识字,图像可以用来教导教义,适合文盲或刚信主的人。反对者主要的理由是十诫中的第二诫,也对圣物的奢华感到不满,而且双方讨论通常都会涉及到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戏剧与电影,可以发现这跟圣像有着同样的功能,也就是透过剧情与演员,来将福音信息传递给观众。所以支持圣像的人确实是说对一件事,使用图像确实更容易让人理解与感同深刻,说是教材也没有什么不妥。

观影时想起一句话:「用你灵魂的目光抵达髑髅地,认真看看那些对主施暴的人」(注)。这句话出于14世纪的宗教书,传闻是一名方济各会修士所作。这句话符合笔者当时的心境,也让我体会到为什么会有人支持圣像,因为确实有几分道理。图像可以让人直观的感同身受,谁能对眼前的惨剧漠不关心呢?

而且我也同意Kevin Keating在福音联盟撰写〈可以用基督的像吗?可以〉的说法,现代人虽然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却反而很少看书;透过电影与影片,可以更直观的让人了解圣经故事与讯息。只要避免把焦点停留在物质本身,而是关注在它所代表的天上的神圣事物,或许相较于单纯阅读文字,能更有温度的体会神的慈爱与力量,可以成为一种辅助。

就算是像我这样没有敬拜圣髑或圣像习惯的新教徒;更非文盲,可以直接透过阅读圣经来了解神的话,而且每日都有固定读经。但是在看到电影,或者说那一瞬间时,也不禁回想起我主的牺牲和痛苦。「灵魂的目光」这个词可真切合这种情况,不是崇敬演员,而是因为这段影像象征着我主的牺牲,或者是投射出千年前的那个时刻。借着那一幕,我的知觉彷佛穿越时空,真正的抵达髑髅地看着我主。

注:乔治·杜比(Georges Duby)着,《大教堂时代:艺术与社会(980—1420)》,南京大学出版社,页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