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主笔】移民已成为我们这个世代的重要议题。今日,全球有超过两亿人口正在迁移——有人逃离暴力、贫困与政治动荡,有人为了寻求更美好的生活机会。然而,大众舆论往往将这个深具人性意涵的现象,简化为国安问题、政党争论或法律技术性的辩论,而忽略了其背后所承载的道德、属灵与神学分量。事实上,移民议题触及了基督信仰最核心的真理。
在美国,移民执法与驱逐行动经常成为新闻焦点,移民群体常被描绘成威胁而非邻舍。这样的做法不仅带出政治层面的争议,更挑战信仰的真诚:身为有基督教根基的国家与教会,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这不仅是美国教会的抉择,也是台湾教会面对的属灵试炼——我们是选择冷漠旁观,还是选择怜悯与同行?
移民经验深深嵌入救恩历史
圣经清楚显示,移民经验深深嵌入救恩历史之中。神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地本族;以色列民族经历出埃及、流亡与归回;甚至连耶稣的童年也始于逃避政治暴力的难民经历。这些故事彰显神与流离失所者、边缘人及寄居者的认同。
教会对移民的响应,必须以「神的形像」(Imago Dei)的教义为根基(创世记一章26-27节)。每一个人都是按神的形像受造,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与价值。移民不仅仅是政策辩论的对象,更不是经济负担,他们首先是神的形像承载者。一个社会及其教会的道德高度,正是在对待最弱势群体时被显明出来。
道成肉身的教义(Incarnation)更深化了这份呼召。在耶稣基督里,神完全进入人的软弱与困境,甚至亲身经历流亡难民的苦况(马太福音二章13-15节)。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五章中教导:当我们接待陌生人时,就是在接待祂自己。因此,基督徒的门徒生命不只是慈善施予,更是操练在移民者身上辨认基督的脸庞。
教会如何活出怜悯与款待之道?
教会的使命(Missio Dei)不仅是传扬福音,也是活出神的公义、怜悯与款待之道。如同耶稣跨越社会、族群与宗教的隔阂去服事边缘人,教会也蒙召越过文化与国界的藩篱去爱陌生人、行公义(弥迦书六章8节;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20节)。
在台湾,移民议题或许不如在美国般激烈,但它早已静静地在社会中发生。成千上万来自东南亚的移工成为台湾社会中重要却易被忽视的劳动群体——无论是家庭看护、工厂劳工,或是家事服务者。他们在付出经济贡献背后,承受着各样的社会孤立与脆弱处境。
值得欣慰的是,台湾许多教会成为了这些移工灵性上的避风港。透过查经班、敬拜聚会、语言学习与法律协助,教会实践了接待陌生人的福音呼召,活出了神的款待之爱。
参与神普世修复与和好使命
然而,教会的使命不止于此。普世教会中,仍有无数弟兄姊妹因流亡、迫害与贫困而受苦。台湾教会在社会稳定与经济相对富裕的条件下,更蒙呼召不仅要关心本地移工,也要参与全球性的宣教与服事——透过差传、代祷、支持与行动,响应大使命的呼召。
移民的到来并非威胁,而是神所赐的宣教机会。当万族万民来到我们身边,教会便有机会实践成为和好的群体、见证盼望的身分。然而,这需要我们超越惧怕与道德冷漠。正如一篇文章的提问:「若耶稣今日诞生,我们会欢迎祂吗?」 我们的回应,正显出我们信仰的真诚与否。
接待陌生人是基督徒见证的核心。最难跨越的边界并非国界,而是心灵深处的冷漠、偏见与自我保护。真正的隔离,不在于身分证件,而在于拒绝看见身边受苦者所承载的神的形像。
移民议题归根究柢关乎人。每位移民身上都有基督的形像,提醒我们自身也是在世寄居的朝圣者(希伯来书十一章13节)。我们的终极盼望,乃在那位从天而来、道成肉身、经过死亡与复活、将万有与神和好的基督里。
对台湾教会而言,这是当代的呼召。我们被邀请,不仅服事本地的移民群体,更要拓展视野,看见普世教会的苦难与需要。愿我们作为基督的门徒,延续祂的心肠,活出尊重、款待与怜悯,使台湾教会成为神国度中祝福万邦的器皿,参与神那普世修复与和好的使命。